血液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6-05-03 14:17:41 浏览次数:
血液分析在医学检验工作中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对我国血液分析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了解到,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血液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液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液分析仪具体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武汉盛世达医疗为您介绍如下: 在医学领域,最早的血液检验工作主要是由工作人员手工在显微镜下进行的。这种使用显微镜的检测方法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不仅操作繁杂、不方便,而且实验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也有一定的限制。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库尔特(W.H.Coulter)把电阻法计数粒子技术应用到医院的血液检验工作中,通过电阻抗法和光电比色相结合的原理,实现了血细胞检查、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三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与以前的显微镜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操作更加简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三分类”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五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血液检验工作中,比如阻抗法与激光散射、细胞化学染色、高频电导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血液分析仪技术。这种新型的血液分析仪技术,不仅可以检验出幼稚细胞,而且还可以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为临床检验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参数,丰富和发展了血液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分析仪会更加完善,从而为血液检验和批量的过筛检查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