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盛世达医疗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盛世达 > 新闻中心
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5-08-14 10:15:05 浏览次数:

     在国内的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口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销售垄断。被“洋品牌”包围的国产医疗器械,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占领自己的阵地。

     “我国能造出卫星,能载人航天,可怎么就生产不出人造关节和螺钉呢?”面对医院里价格昂贵的“洋关节”,有专家戏言,“或许只有棉花、纱布才能在国际上有咱自己的品牌。”
 
     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医院里所用的高端医疗器械几乎是清一色的洋货,国货只能在自家门口的低端市场艰难图存。
 
     前不久,在第二届中国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如何创新”这个已经被“嚼滥”的话题又一次摆上台面。不过,与会专家并不认为话题老旧,他们觉得被“洋品牌”包围的国产医疗器械,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占领自己的阵地。

 

洋货一统天下

     “在国内的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口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销售垄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一语道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尴尬境况。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
 
     在我国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国产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在邱贵兴看来,我国现阶段应用的中高等国产医疗器械设备,80%至90%以上均为仿制,许多高端医疗器械被外资垄断,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百姓“看病贵”的社会矛盾。
 
     不过,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依然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抱有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仅为1∶5,而发达国家比例达1∶1,这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却总也摆脱不了“山寨”、“低端”的头衔。

 

缺乏核心技术

     邱贵兴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导致技术沉淀和积累不够。“器械设备对人才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精通材料学、工程设计学、临床医学的人才,而我国的大学尚无医疗器械设计专业。”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器械科技水平不足,许多核心技术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邱贵兴表示,我国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多采用传统生产模式,许多产品是低水平重复生产,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并且大部分产品为低端组装。
 
     更需要指出的是,如今国内的许多企业目光短浅,一味追求高利润、快回报,喜欢做“一锤子买卖”。邱贵兴对此分析,由于医疗器械设备利润高,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进不了大医院,但能进小医院就很赚钱,这样的小企业很容易自我满足,不愿再费心或投资搞研发。
 
     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郑诚功认为,国内的中小企业之所以研发能力不足,主要是缺乏专利分析与布局的能力。另外,由于产学研医的合作机制不完整,也造成企业的研发动机不足。
邱贵兴还强调,由于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国内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培训体系,这也相对制约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

来源:科学时报
 

上一篇:三维成像系统的乳腺X光机在美获准上市
下一篇:迈瑞医疗开启私有化进程 中概股忙“回家”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武汉创意天地一期10号工坊301室
版权所有:武汉盛世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QQ:2727518293
         联系电话:027-88021613 鄂ICP备15012260号-1  技术支持:捷讯技术

客户服务热线

13971531610

在线客服